01
初步构建“党委领导下多元主体合力共建的创新技术未保”新模式
在基层社会治理背景下,建构党委领导下的多元主体合力共建、技术创新的未成年人新模式,有创新的理念基础、运行机制、技术手段共同组成:
第一,树立从基层社会治理入手的基本未保理念。从公共法律服务站建设、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设、“青少年零犯罪零受害社区(村)”网格化保护机制建设等实践中,汇集基层治理关于提高全民法治素质、打通公共法律服务末梢渠道、提升社会安全感等的成功实践经验,进一步坚定树立未成年人保护应当从基层社会治理角度出发的理念。
第二,构建党委领导下多元主体合力共建的运行机制。龙泉驿区“未成年人权益综合保护社会支持体系”实践,推进党委领导下未成年人权益多元保护格局的形成,不仅打破了“九龙治水”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碎片化困局,有效地整合了多元主体的比较优势,而且积累了可以复制推广的有益经验,为全方位保护未成年人权益提供了共享共建的制度平台。
第三,创新数字化技术搭建线上线下融合治理平台。在理念、机制基础上,需要通过贴近前沿、时尚的技术化创新,展开基层社会中保护未成年人的实体化运行活动,搭建活动所需的技术平台、操作基地,以及完善服务、推广活动所需的技术标准和资源,将线上技术创新、资源创作与线下基地、活动结合,共同构成保护活动的全景。
02
新模式下实体运行成果
(一)实体化运行基地
(1)与龙泉驿区检察院共建成都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2020年成都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被全国普法办公室命名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成为四川省首个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自2019年5月对外开放以来,基地立足法治教育核心功能,坚持青少年主体性原则,对标精准化、集约化、多元化、一体化,打造立体化法治教育体系,不断提高法治教育质效,持续提升检察社会治理效能。开展法治主题课堂38场次、研学活动40场次、家长课堂10场次,观护帮教9场次,接待来访118批次,共计10000余人。
基地联合未保相关主体实现多元化运行:一是与教育局共建法治研学实践中心,探索建立研学教育实践课程体系,为学校道德与法治课程提供实践平台,实现校内外法治教育资源优势互补。二是与妇联共建家庭法治教育中心,探索将法治教育融入家庭教育培训计划,充分发挥家庭对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积极作用。2020年被成都市妇联授予“成都市家庭教育示范基地”称号。三是与社会机构共建观护帮教中心,满足未成年人帮教对法治教育、心理疏导、情绪宣泄的专业场所需求,并为涉罪未成年人参与基地志愿服务提供平台。
(2)与武侯区检察院共建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中心与武侯区检察院充分利用检察机关法律专业优势和未检工作室的专业化规模化运作设施,建成向青少年开放的辖区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法治教育基地将结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以参观、模拟体验、表演情景剧及模拟法庭、开展法治讲座、播放法治教育动画片等为内容开展法治教育活动。法治教育基地全年365天接受学校、社区、青少年社会组织等预约,并及时安排青少年开展法治宣传教育。2018年接纳各级领导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学校、社区参观,法治宣传教育50余次,力争5年内以法治教育基地为中心,将参观、互动体验,法治教育等方式全覆盖辖区中小学校。
(3)建立校园公共法律服务站:四川省教育厅依托教育部青年少法治教育中心,设立了全省首家面向社区的校园公共法律服务站。服务站利用四川师范大学丰富的法律研究和实践资源,组成现场咨询专家团,与律所、公证处、司法鉴定机构等9家基层法律组织联合,为所在街道社区、校园师生提供法律服务。校园公共法律服务站自2020年5月开始实体化运行,接办师生委托案件32件(由于疫情校园管制,暂仅能接待校内师生),收获良好评价。
(二)初步构建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的线上线下融合未保体系,以检查系统智慧化、标准化、一站式检察需求为抓手,助力推动初步建立以检查系统基础数据为中心的大数据平台,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实现智慧未检。
1、“青少年违法犯罪数据分析平台”:以大数据收集为基础,通过对各维度数据梳理分类,建立涉案人员结构属性、案件属性的标准规范。从广泛收集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呈现、多维统计等方面抓取未成年人的行为特点,为预防教育、区域特点分析等提供科学依据。
2、“虚拟未检平台——武侯·星火法治空间”:立足共建共享的理念,积极引入各类社会资源,作用于涉案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家长、青少年工作者、普通公众等,研发虚拟未检工作平台,实现教育矫正涉案未成年人的特殊预防和对社会大众法治宣传教育的一般预防。通过虚拟联系构建未成年人、家庭、检察人员、社工、心理咨询师等角色的关系网络,向学校、社区等开放课程预约通道,为;提供动画片、法治教育课件等法治教育资源及微信推送、在线交流等功能,扩大法治宣传教育效果。
3、“虚拟现实应用实验室”:在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中设立专区,利用VR、AR技术,体验虚拟庭审、虚拟违法犯罪等,使体验者切身感受犯罪和司法全过程的心理变化,对犯罪及犯罪后果产生深刻的生理记忆和感性认知。“虚拟现实应用实验室”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无线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集中建立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智慧法治教育形态和模式。
一是运用VR、幻影成像、虚拟解说、互动多媒体等现代声光电技术,融合沙画、动漫、戏剧、游戏、微电影等表现手法,将知识讲授、实践模拟、现场观摩、互动游戏等学习体验穿插其中,提升了基地的智能化、互动性和体验性。
二是利用VR720全景展示技术,在微信小程序和电脑PC端同步推出青少年法治教育“线上云平台”,建立起“线上+线下”立体普法教育模式,让广大青少年足不出户就可“云游”法治基地,感受道德与法治的洗礼。
(三)全媒体资源制作
(1)制作未成年人保护系列微电影:围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订和《民法典》宣传,以未成年人为主角,针对未成年人关注的焦点问题制作拍摄微电影,解读和传播未保法律知识。微电影通过街道社区、学校、公众号等渠道播放。目前微电影第一部《网络之渊》已发布,第二、三部正在制作中。
(2)发布未成年人保护主体公益宣传片等: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推出官方公众号,定期推送未成年人保护相关法律问题新闻、前沿研究等,扩大青少年法治宣传影响力;龙泉驿区检察院拍摄未成年人社会支持体系宣传片《鱼之于水鸟之于林》、创作法治教育主题曲《驿路守望》、拍摄MV,多角度传播未保理念。
(3)与法学院科研力量共同编撰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读本。
(四)标准化规范制定
与武侯区检察院、社工协会共研《社会调查证明材料收集指引》。
(本课题由四川省法学会副会长、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唐稷尧团队研究创作)
地址:(狮子山校区)成都市锦江区静安路5号 (邮编:610066) (成龙校区) 成都市龙泉驿区成龙大道二段1819号 (邮编:610101) © All Right Reserved . 四川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四川师范大学网信处制作维护) 蜀ICP备05026983号 信息管理 |